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流逝的岁月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听课随笔】听初一杨老师思想品德课有感  

2013-12-19 11:16:09|  分类: 原创听课随笔取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这周学校利用备课时间,组织了初一年级学案推进课堂的展示课。周一上午备课时间,听了初一杨老师的一节思想品德课,有几点想法,发到这里,以作记录。

       一、学案到底应该是什么?如何操作?

       尤其是单元复习课的学案怎么操作?是不是就是知识点的堆砌,外加几道练习题?摘录这节课的学案如下:

       自尊的表现,自尊的意义。如何用行动赢得自尊?

       自信的意义,如何培养自信心?

       自立的含义、意义,如何培养自立能力?

       自强的表现,自强对个人、国家和民族的影响。这样做到自强?

       什么是挫折。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?为什么说挫折是把双刃剑?

       如何战胜挫折?如何理解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,结果不同?

       意志品质的主要表现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坚强?怎样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?

        我觉得这节课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课,如果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是否更好一些?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,也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。说一千道一万,不如说到学生的心坎里。怎么样能把枯燥的道德说教说到学生的心坎里?我想案例分析是最好的途径。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,会不自觉的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,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。这样的话,会升华这节课的思维品质。

       而且既然是要印学案,偌大的一张纸,印几道简单的问题,怕是对资源的浪费。应该搜集一些好的案例,充实到学案上。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,也能增加兴趣点,提高预习的效果。练习环节,也可以结合案例分析,针对性的命制几道题目,而不是很随意的复制粘贴几道练习,前面讲的和后面的练习,除了知识上的联系别无联系。这样的话,一张学案,课前预习、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、巩固强化的诸多环节就会浑然一体。

       二、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怎样体现?

       是不是简单的自己看书,小组讨论,回答问题(读教材原话)?

       课堂上给五分钟时间看书,到底看什么、怎么看,如何针对性的加以指导?我现在带高三,就发现很多学生到现在不会看书。怎样看书,应该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应该具备的基本功,上了高中才补这一课,难度很大,因为过去的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了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中生学习很辛苦,但很低效的主要原因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,看书五分钟这个环节大可以省去了,没有实际的作用,还浪费时间。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经历五分钟的不知所措,大眼瞪小眼干着急五分钟。 

        小组讨论,不应该是简单的讨论学案上的几个问题,那几道问题更多的还是处理教材上的知识点,应该是自主学习环节所应该解决的问题。真正的小组讨论,应该是引导学生真正的在用心去思考问题,联系实际生活。不如把问题换给学生,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社会现象,或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和自己身上的现象,自己有哪些困惑,同学们可以帮忙解答困惑。这节课的“自尊、自立、自强、挫折”等话题,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说出很多,这些可能是教师备课中永远也无法准备到的素材。既引导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,又增强了思想品德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养成,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淀。

        回答问题,学生还主要是读教材原话。我记得上次十三中陈晓锐老师讲完课以后,说一个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说的挺好的,用自己的话在表述自己的观点,但是当站起来说的时候,就变了,又开始读教材的原话了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我想还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关注的不够。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不是回答正确了,而不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回答的。读教材原话,只要有基本的小学文化程度,都可以读出来,但是缺乏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。教师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提问,如果教师居高临下,学生站起来就开始读教材原话了,是教师把学生吓得不敢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,生怕表达错误挨老师的批评,倒不如直接读教材原话更保险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 要改变这种普遍现象,必须转变提问的方式,改提问式为谈话式,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提问,师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平台,学生发言的时候,是和同学、老师在语言交流,从心理上就不会胆怯自己会不会说错了,就可以大胆的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了。只有当学生不再读教材原话,能够脱稿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的观点,教材知识才能够真正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。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,毕竟考试的时候,不是比赛谁抄写教材抄写的快和工整了,还是需要学生在卷面上能不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 三、习题怎么处理?巩固训练怎么落实?

       是不是学案最后附带几道题目,有选择题,有材料分析题?

       一般人都习惯于这样做,认为不这样做,就等于没有习题,没有巩固训练,课堂就不完整。我的想法是这样做的唯一好处,就是让听课的老师一目了然的看出,这节课是有训练环节的。除此以外,都是待商榷的。

       学案上的练习题,一般是做不了几个的。虽然我们不是说学案上印的,都要面面俱到的讲了,留到课下让学生自己处理完全是可以的。但是,为什么会经常出现预设的训练环节完不成的情况,就值得我们思考了。是我们哪个环节做的不到位,出什么问题了?

       很明显的,附带的练习题基本和我们之前的教学设计是脱节的,两张皮要想有机的融合到一张皮是哪个,是很困难的。前面的课堂导入、自主学习、小组交流、合作探究其实已经把一节课的时间占用的剩下不大几分钟了,最后临下课一两分钟说我们现在来做题,下课铃声响了,继续要把做了一半的题说完。学生其实已经想要下课了,拖延的几分钟其实是低效的。最后肯定是既超了时间,又讲不完,还显得我们课堂节奏是前松后紧,低效课堂。

       要解决这个问题,不如回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间去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、材料解读算不算是训练?为什么一定要是最后出示的几道选择题才算是训练呢?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,都非常注重材料的阅读,即便是选择题,也大多是材料型的选择题。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、材料解读,无疑是非常好的素材,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,难道不是对他们的训练吗?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,难道不是课堂训练的成果?

       话说到这里,是不是说我们的学案效果不好,就不要搞了。我觉得学案就和我们的多媒体一样,平时不用,公开课的时候临时抱佛脚,当然会显得仓促和低效了。只有常用,才能运用自如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11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